科技大事件

2017年1月,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完成四个月的在轨测试,正式交付使用

    我国量子卫星在轨测试顺利,11月中旬开始科学实验
    量子卫星与阿里站建立链路。
    记者10月12日从中科院获悉,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状态良好,预计11月中旬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工作,随后卫星将交付使用,正式开始科学实验。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卫星在轨测试包括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测试、天地链路测试三部分,目前卫星平台测试和有效载荷测试已经完成,天地链路测试部分完成。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今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科学实验体系。 

 
    新华社发(中科院提供)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式交付使用
兴隆量子通信地面站望远镜发射出红色信标光(2016年11月25日摄)。
当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圆满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后,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量子卫星“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掠过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上空(2016年12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9日摄,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 
5月30日,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一年前的今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同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与南山站建立链路时,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中科院提供)

    图为美国《科学》杂志封面
从百公里到千公里,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新发布的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上,“墨子号”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宛如两条长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征量子通信向实用迈近一大步。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等人的论文。 

我国空间量子物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该成果
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称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2016年11月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自然》发表两项成果 “墨子号”提前实现既定科学目标
 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用1年时间提前实现了既定2年完成的科学目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是“墨子号”最新实现的科学目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上述重要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我国五年来科技创新成就巡礼
2017年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9月29日拍摄的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的分会场


我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 成功实现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当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科技大事件

2017年1月,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完成四个月的在轨测试,正式交付使用

    我国量子卫星在轨测试顺利,11月中旬开始科学实验
    量子卫星与阿里站建立链路。
    记者10月12日从中科院获悉,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状态良好,预计11月中旬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工作,随后卫星将交付使用,正式开始科学实验。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卫星在轨测试包括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测试、天地链路测试三部分,目前卫星平台测试和有效载荷测试已经完成,天地链路测试部分完成。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今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科学实验体系。 

 
    新华社发(中科院提供)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式交付使用
兴隆量子通信地面站望远镜发射出红色信标光(2016年11月25日摄)。
当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圆满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后,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量子卫星“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掠过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上空(2016年12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9日摄,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 
5月30日,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一年前的今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同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与南山站建立链路时,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中科院提供)

    图为美国《科学》杂志封面
从百公里到千公里,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新发布的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上,“墨子号”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宛如两条长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征量子通信向实用迈近一大步。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等人的论文。 

我国空间量子物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该成果
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称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2016年11月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自然》发表两项成果 “墨子号”提前实现既定科学目标
 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用1年时间提前实现了既定2年完成的科学目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是“墨子号”最新实现的科学目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上述重要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我国五年来科技创新成就巡礼
2017年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9月29日拍摄的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的分会场


我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 成功实现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当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