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事件

1994年4月,我国向世界公布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平均深度为5000米,最深处达5882米、谷底宽度仅为80-200米,长度为496.3千米这一重大发现

走进“地球最后的秘境”——98中国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获重大发现


  1998年12月3日,这是世界应该记住的一个日子,在这一天,人类首次实现了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梦想。历时四十余天、徒步穿行600公里,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一行46人,历尽艰辛终于揭开了这块“地球上最后的秘境”的面纱。


       寻找雅鲁藏布江大瀑布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杰玛央宗冰川,奔腾东流的江水在流经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时,围绕这座山峰形成一个马蹄状大拐弯,河谷两岸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形成了一条壮丽的绿色峡谷。几下年来,中国的地理教科书一直将这条峡谷称之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直到1998年10月,中国政府才正式将之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5382米、总长496公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在1994年就已经中国科学家和新闻记者共同论证,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并被誉为“20世纪未世界重大地理发现”。 

  雅鲁藏布江上的瀑布状况,是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和水力资源分布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科学家关心的课题。科学家认为,雅鲁藏布江总落差为5435米,平均坡降为千分之二点六,位于中国各大河流之首,比较容易形成大瀑布。然而到1998年10月以前,中国科学家除看到几处数米高的小型瀑布外,未发现一处振奋人心的大瀑布。据说,本世纪初英国人沃德在白马狗熊附近发现两处宽20余米、高10余米的大瀑布,然而1950年8月,还两处瀑布在察隅——墨脱8.5级大地震中消失了。   1998年4月,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队在为考察探险进行前期准备中,从当地猎人那里打听到,从门仲村逆江而上,再走三天路程,有一个洪水期时宽约150米、高60多米的大瀑布。如果这是真的,它将会超过宽约20米,高60米的黄果树瀑布。寻找雅鲁藏布江大瀑布因而成为98秋季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的主要目标之一。 

  1998年11月,探险考察队终于在西兴拉和扎曲之间约20公里的河段发现了四组大瀑布群,其中绒扎瀑布为7级,最大一级瀑布高约30米、宽50米。虽然此次发现的瀑布群无法与黄果树瀑布相比,但仍然令考察队兴奋不已。据总队长高登义讲,在大江主干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罕见,这表明在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大峡谷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再过几十年这里可能还会形成更多的瀑布群。


发现珍稀原始红豆衫林和被誉为“活化石”的缺翅目昆虫 

  在此次考察中,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森林生态研究站站长张文敬教授在大峡谷无人区发现近千平方公里的珍惜濒危树种——原始红豆衫林,成为这次考察的重大发现之一。据张教授介绍,原始红豆衫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以前在中国也只在云南、四川等少数区域有发现,但多年来人为砍伐破坏严重,越大峡谷的同时,还承担精确测绘大峡谷各特征点的深度、宽度,测定大峡谷的特征数据,考察大峡谷资源状况的任务;第三分队前往扎曲进行科考并建立本次考察的大本营,补给接应前两支分队。

  从大峡谷入口处沿江而下的第一分队承担了此次考察最艰险的穿越任务。从白玛格雄以下30公里地段布满巨大的岩石和悬崖峭壁,两名藏族登山健将承担起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重任。在一次过独木桥时,由于绳索摇晃,四名考察队员同时掉进了河里,一名队员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十几米,幸好抓住了岩石才幸免于难。据说,一分队的12名队员中有10名都有过掉进河里的经历。在穿行至大峡谷“无人区”的西兴拉山时,队员们踏近了死亡的边缘。这里到处是旱蚂蝗、草爬子、草麻等毒虫毒草。队员们全身长满了红斑点,腿脚被蛰伤,肿痛难以行走。每晚临睡前,队员们都要在帐篷内喷洒杀虫剂,初识蚂蝗的人整夜心惊胆战不能入睡。据当地人讲,雨季这里的蚂蝗更多,然而有趣的是,高血压、关节炎患者被蚂蝗蛰了可以痊愈。三个分队在穿越途中遇到了多处塌方和泥石流地段,坡陡土松、险象环生,队员们完全靠手脚并用,一步步挪行。




  开发大峡谷水能资源提上日程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据了解,水量充沛的雅鲁藏布江年径流量是黄河的2.5倍,特别是在496.3公里长的下游段,水面高程由2910米下降到155米,象大峡谷地区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已不多见。据考察,天然红豆杉林分布区域遍布大峡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红豆杉最大单株树高30多米,胸径最大可达70厘米以上。一些生长良好的幼树已是硕果累累。红豆杉除了其树冠美丽具有观赏价值外,还因其特殊的药用价值引起广泛关注,红豆杉树皮中含有的紫杉醇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十分良好的治疗功效,目前在内地已经建立了培育人工红豆杉林的基地。

  在从墨脱沿大峡谷上行穿越到甘代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昆虫学家姚建采集到了被称为“昆虫活化石”的缺翅目昆虫。缺翅目昆虫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原先生活在非洲等地的赤道附近,后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在藏东南地区形成了独立的种群。目前,世界上仅在非洲、美洲的赤道附近和东南亚发现了这种昆虫,在中国仅藏东南地区有发现。据地理学家杨逸畴教授介绍,中国科考人员在南迦巴瓦峰登山考察时也发现过缺翅昆虫,此次发现再次表明大峡谷地区具有特殊优越的生态环境及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研究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穿越于“生死”之间 

  此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队共分三个分队:第一、第二分队由测绘、水文、植物、地质、昆虫等领域的学者和新闻记者和登山探险家组成,他们在完成人类首次徒步穿天然落差达2755米,全段平均坡降为千分之五点五,居世界河流首位。尤其是从派至墨脱的212公里河段,两地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水面高差却达2230米,平均坡降千分之十点五,干流下游单位河流长度平均水能蕴藏量为每公里13.9千瓦,下游干流水能蕴藏量达6881万千瓦,占雅鲁藏布江干流水能蕴藏总量的87%。在这里可以兴建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的水电站,如果这一设想能够实现,它将成为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巨型水电站。中国水利部高级官员日前表示,中国将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建立水文观测站,为将来合理开发利用这里的水能资源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昆虫学家姚建(前)在大峡谷科考活动中采集到了3000多只昆虫标本。他在墨脱县甘代乡附近的原始森林中采集到了被称作“昆虫活化石”的缺翅目昆虫,成为此次考察活动的重大科考成果之一。                   索朗罗布摄       


科技大事件

1994年4月,我国向世界公布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平均深度为5000米,最深处达5882米、谷底宽度仅为80-200米,长度为496.3千米这一重大发现

走进“地球最后的秘境”——98中国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获重大发现


  1998年12月3日,这是世界应该记住的一个日子,在这一天,人类首次实现了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梦想。历时四十余天、徒步穿行600公里,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一行46人,历尽艰辛终于揭开了这块“地球上最后的秘境”的面纱。


       寻找雅鲁藏布江大瀑布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杰玛央宗冰川,奔腾东流的江水在流经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时,围绕这座山峰形成一个马蹄状大拐弯,河谷两岸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形成了一条壮丽的绿色峡谷。几下年来,中国的地理教科书一直将这条峡谷称之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直到1998年10月,中国政府才正式将之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5382米、总长496公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在1994年就已经中国科学家和新闻记者共同论证,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并被誉为“20世纪未世界重大地理发现”。 

  雅鲁藏布江上的瀑布状况,是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和水力资源分布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科学家关心的课题。科学家认为,雅鲁藏布江总落差为5435米,平均坡降为千分之二点六,位于中国各大河流之首,比较容易形成大瀑布。然而到1998年10月以前,中国科学家除看到几处数米高的小型瀑布外,未发现一处振奋人心的大瀑布。据说,本世纪初英国人沃德在白马狗熊附近发现两处宽20余米、高10余米的大瀑布,然而1950年8月,还两处瀑布在察隅——墨脱8.5级大地震中消失了。   1998年4月,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队在为考察探险进行前期准备中,从当地猎人那里打听到,从门仲村逆江而上,再走三天路程,有一个洪水期时宽约150米、高60多米的大瀑布。如果这是真的,它将会超过宽约20米,高60米的黄果树瀑布。寻找雅鲁藏布江大瀑布因而成为98秋季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的主要目标之一。 

  1998年11月,探险考察队终于在西兴拉和扎曲之间约20公里的河段发现了四组大瀑布群,其中绒扎瀑布为7级,最大一级瀑布高约30米、宽50米。虽然此次发现的瀑布群无法与黄果树瀑布相比,但仍然令考察队兴奋不已。据总队长高登义讲,在大江主干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罕见,这表明在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大峡谷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再过几十年这里可能还会形成更多的瀑布群。


发现珍稀原始红豆衫林和被誉为“活化石”的缺翅目昆虫 

  在此次考察中,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森林生态研究站站长张文敬教授在大峡谷无人区发现近千平方公里的珍惜濒危树种——原始红豆衫林,成为这次考察的重大发现之一。据张教授介绍,原始红豆衫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以前在中国也只在云南、四川等少数区域有发现,但多年来人为砍伐破坏严重,越大峡谷的同时,还承担精确测绘大峡谷各特征点的深度、宽度,测定大峡谷的特征数据,考察大峡谷资源状况的任务;第三分队前往扎曲进行科考并建立本次考察的大本营,补给接应前两支分队。

  从大峡谷入口处沿江而下的第一分队承担了此次考察最艰险的穿越任务。从白玛格雄以下30公里地段布满巨大的岩石和悬崖峭壁,两名藏族登山健将承担起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重任。在一次过独木桥时,由于绳索摇晃,四名考察队员同时掉进了河里,一名队员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十几米,幸好抓住了岩石才幸免于难。据说,一分队的12名队员中有10名都有过掉进河里的经历。在穿行至大峡谷“无人区”的西兴拉山时,队员们踏近了死亡的边缘。这里到处是旱蚂蝗、草爬子、草麻等毒虫毒草。队员们全身长满了红斑点,腿脚被蛰伤,肿痛难以行走。每晚临睡前,队员们都要在帐篷内喷洒杀虫剂,初识蚂蝗的人整夜心惊胆战不能入睡。据当地人讲,雨季这里的蚂蝗更多,然而有趣的是,高血压、关节炎患者被蚂蝗蛰了可以痊愈。三个分队在穿越途中遇到了多处塌方和泥石流地段,坡陡土松、险象环生,队员们完全靠手脚并用,一步步挪行。




  开发大峡谷水能资源提上日程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据了解,水量充沛的雅鲁藏布江年径流量是黄河的2.5倍,特别是在496.3公里长的下游段,水面高程由2910米下降到155米,象大峡谷地区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已不多见。据考察,天然红豆杉林分布区域遍布大峡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红豆杉最大单株树高30多米,胸径最大可达70厘米以上。一些生长良好的幼树已是硕果累累。红豆杉除了其树冠美丽具有观赏价值外,还因其特殊的药用价值引起广泛关注,红豆杉树皮中含有的紫杉醇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十分良好的治疗功效,目前在内地已经建立了培育人工红豆杉林的基地。

  在从墨脱沿大峡谷上行穿越到甘代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昆虫学家姚建采集到了被称为“昆虫活化石”的缺翅目昆虫。缺翅目昆虫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原先生活在非洲等地的赤道附近,后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在藏东南地区形成了独立的种群。目前,世界上仅在非洲、美洲的赤道附近和东南亚发现了这种昆虫,在中国仅藏东南地区有发现。据地理学家杨逸畴教授介绍,中国科考人员在南迦巴瓦峰登山考察时也发现过缺翅昆虫,此次发现再次表明大峡谷地区具有特殊优越的生态环境及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研究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穿越于“生死”之间 

  此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队共分三个分队:第一、第二分队由测绘、水文、植物、地质、昆虫等领域的学者和新闻记者和登山探险家组成,他们在完成人类首次徒步穿天然落差达2755米,全段平均坡降为千分之五点五,居世界河流首位。尤其是从派至墨脱的212公里河段,两地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水面高差却达2230米,平均坡降千分之十点五,干流下游单位河流长度平均水能蕴藏量为每公里13.9千瓦,下游干流水能蕴藏量达6881万千瓦,占雅鲁藏布江干流水能蕴藏总量的87%。在这里可以兴建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的水电站,如果这一设想能够实现,它将成为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巨型水电站。中国水利部高级官员日前表示,中国将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建立水文观测站,为将来合理开发利用这里的水能资源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昆虫学家姚建(前)在大峡谷科考活动中采集到了3000多只昆虫标本。他在墨脱县甘代乡附近的原始森林中采集到了被称作“昆虫活化石”的缺翅目昆虫,成为此次考察活动的重大科考成果之一。                   索朗罗布摄